2024-06-20 13:24:50 | 温度网
2021年第三批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分别有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辽宁、重庆8省市。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官方网站发布的《8省市发布新 高考方案 》消息显示,本次8省市的新高考实施方案为“3+1+2”模式。
改革的相关内容包括全国 统一高考 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满分750分,考试时间由2天调整为3天。“3”即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考生可在英语、俄语、 日语 、法语、德语5个语种中任选1个语种)。
另外“1”即在物理、历史中选考一门,“2”即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由各省自主命题。
扩展资料: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志愿投档模式:
1、河北、辽宁、重庆实行专业类平行志愿,以河北为例,新 高考改革方案 要求 志愿填报 以“专业(类)+学校”为单位,即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不再设专业服从调剂选项。
2、湖北、福建、江苏、湖南、广东实行院校专业组 平行志愿投档 录取模式,湖北、湖南、广东最多可填报45个志愿。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专业服从只在同一院校专业组的招生专业范围内进行调剂。
参考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8省市发布新高考方案,还有6个月
据统计实行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共计14个,那么,在新旧高考模式同时兼容的情况下,全国各省份的高考录取规则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会给考生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4个省份新高考录取变化
2021年实施新高考的14个省份中,山东、浙江、河北、辽宁、重庆等5省份采用“专业(类)+院校”模式进行志愿填报。北京、天津、上海、海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等地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进行志愿填报。
“院校+专业组”:在高考当中考出高分,这是想要在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之下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原来的院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还是院校专业组平行投档模式,本质要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数优先,专业优先。
“专业(类)+院校”:“专业(类)+学校”的报考模式不是学校与专业的简单的顺序调换,最大的区别是由以往的学校优先变为专业优先。
高考志愿如何填报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高考填报志愿要用全省名次进行定位,在自己能力所能及的学校范围内选择。有的考生想进好的大学,到发达地区,但分数达不到,这就要在地域、学校、专业方面做出取舍。
有人说,填报志愿,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能说它具有普适性,必须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考是起跑线,挑学校、报志愿就是选赛道。很多学生爱喝鸡汤,天真地认为英雄不问出处,追捧“小学毕业也能亿万身家”的小概率事件。
报考过程,就是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的过程,提前批报与不报,怎么报,这都需要权衡,也需要提前了解规则…至于了解并熟悉本省区的招考政策、批次设置、报考程序、招生大势,以及招生院校、专业及其录取规则,包括自身各方的需求,这都是早该干的事,这里只谈报考!
从现在开始,每一位家长都应与孩子沟通好,彻底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专业喜好和擅长领域,真正了解各专业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以及该专业的对口就业部门,认真分析各专业的就业市场现状与前景。这个任务是很繁重的,如果家长力不能及,最好找个明白人指导一下,千万别拿孩子前程当儿戏!
无论各位考生和家长对于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多么的不满和失落或者知足和激动,各位对于成绩所产生的情绪性波动都在此刻要先放一放啦!恢复理性,集中全副精力对付填报志愿这头“怪兽”吧!
从英语科考场走出来,每个考生都有被解放了的感觉,终于结束了,三年的漫漫备考路,每个同学都很不容易,家长也更辛苦。但是高考结束并不是考大学漫漫征程的重点,还有一件大事要开始准备,那就是填报志愿。而估分就是填报志愿的前奏,每个考生都要认真对待。
结合多年数据综合分析。建议至少参考3年以上历史数据,招生人数、录取线均较稳定的院校参考3-5年数据即可;对于录取线波动较大的高校,要延长参考的年份,并充分考虑招生人数的变化对分数线波动的影响。
温度网(https://www.wed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3高考志愿数量的相关内容。
2023新高考可填志愿数量为112、96、80个。传统高考填报志愿一般可以填报四个或六个目标院校。不同省市高考填报志愿数量不同,具体还是要各地的实际志愿填报情况,具体以各省市考试院为准。
1、对于大部地区:
2023年新高考志愿一般要填4至6个学校。如果考上的是一本,填完了一本志愿之后,系统会出来二本的志愿填报,考生可以继续填,也可以选择不填。如果考上的是二本,填完之后也可以继续填三本或者专科。
2、对于2023年新高考改革地区:
以浙江为例,新高考要填报80个专业,但是每个都是1所学校1个专业对应的。相比之下,反而有可能没有上面一种情况总志愿情况多。
3、考生每所学校可以填报的专业
考生每所学校可以选择6个专业填报,同时还可以选择服从调剂。这样计算下来的话,2023年新高考每个考生可以有很多个学校专业可选,如果报的学校不高的话,有很大可能被录取。
2023新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1、重视第一志愿 温度网
考生在新高考模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第一志愿。因为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就是第一志愿考生的电子档案。
如果考生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放在了后面,当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人数足够的时候,招生院校就不会再要其他志愿的考生了。
2、服从调剂,增加录取机会
如果在志愿填报时候,没有勾选服从专业调剂,一旦报考专业录取满了,就失去了校内调剂的机会。但是2023新高考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服从专业调剂;
也会有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于是否调剂,是希望能够去大学,还是去追求喜欢的专业,一定要做好取舍。
以上数据出自有途教育官网。
以上,就是温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哪些?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温度网:www.wededu.com山东省考试院对一至四级伤残军人子女高考加分政策高考是全国性质的,的确有部分的省份与地区有加分的政策,但多数是少数民族和教师子女或者有或奖等类似的情况才可以,我国本来就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当然在计划生育的范围之内,所以不管你是山东或者是其他地区都没有这样的政策!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有哪些2023202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如下:浙江、上海、北京、天津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有哪些20232023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如下: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改革的内容:1、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2、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
2023高考志愿数量2023新高考可填志愿数量为112、96、80个。传统高考填报志愿一般可以填报四个或六个目标院校。不同省市高考填报志愿数量不同,具体还是要各地的实际志愿填报情况,具体以各省市考试院为准。1、对于大部地区:2023年新高考志愿一般要填4至6个学校。如果考上的是一本,填完了一本志愿之后,系统会出来二本的志愿填报,考生可以继续填,也可以选择不填。如果考上的是二
2017年高考改革的内容有哪些?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今年的高考政策到底有哪些新变化?今年,关于高考国家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哪些?看下文,告诉你今年的高考改革。加分政策有这些调整加分不得超过5分:2015年1月1日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下列称号、奖励、名次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1)省级优秀学生;(2)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
高考加分政策有哪些改革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考加分项目目前正在逐步减少,取消了竞赛类获奖的高考加分政策和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的高考加分政策。目前保留的高考加分项目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烈士子女;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等加分项目。2021高考改革政策从2021年起,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高考改革后考哪些科目高考改革后,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以及文理综合科目。具体来说,新的高考制度采取了“3+X”的科目组合模式。其中,“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这是必考科目。数学不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的数学科目考试。外语科目在保持原有笔试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听力测试和口语能力的考查。此外,英语科目还有多次考试机会,可以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接
江苏省高考改革新方案语数外有什么变化1、江苏省高考综合改革2018年启动,2021年正式实施教育部明确江苏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为2018年,并要求于2018年6月底前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根据这一要求,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应该是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启用,在2021年普通高考中正式实施。2、【总体框架】实施“3+3”模式,选考科目从“
2017年高考改革对2017年3月份的自主招生考试有影响吗?有影响。不是从17年开始,自招是15年就开始。这次教育部动作很大。我一并都跟你说说吧。5项大变动,一部分是明确规定,一部分只是大框框。各省教育考试院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出细则。咱们分析下5大改革。1,自主招生,2,文理不分科,3,艺特生体特生加分,4,录取批次。5.英语和会考一个个说说:1,自主招生,这个,肯定改
2024-06-29 13:32:03
2024-06-25 17:55:50
2024-06-20 23:59:21
2024-06-26 08:52:12
2024-06-25 13:48:23
2024-06-26 03:02:48